发布时间:2022-09-05 15:19:41
经历了疫情的反复,终于进入9月,电商行业即将迎来业绩冲刺期。
不过,对跨境电商来说,却依旧是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拼多多入局跨境电商,其电商平台Temu在海外上线,并如火如荼的招商中;
另外一边却是洋码头创始人发5000字公开信自曝困境,在生死一线之间挣扎。
近日,创立12年的跨境电商平台洋码头自爆困境。
8月23日,在其创始人兼CEO曾碧波发布的一封五千字的致全球买手公开信中,公开披露了洋码头在今年遭遇的疫情防控、架构调整、货物流通等一系列挑战,以及由此带来的现金流恶化、资金被冻结保全、员工大量流失等困境。
曾碧波在信中透露,疫情对进口电商冲击严重,国际航班运能大幅减少,口岸清关和整体时效链路拉长,买手的资金结算回笼受到严重影响,用户订单取消率比以前更高,业务端持续下滑。现金流状况进一步恶化,引发了诸多外部供应商债权诉讼和银行抽贷的连锁反应,甚至少数债权方通过国内法院要求冻结银行资金进行保全等。此外,在内部的平台合规改造上也面临着挑战。
面对经营状况上的诸多问题,他表示,公司危机重重,但绝不趴下。对于历史遗留的债务,洋码头公司不会赖账,其个人也不是随意跑路的,希望能给洋码头一个空间和时间,不管洋码头公司下一步会如何,都会全力担当,哪怕是开直播卖货也会想着把这个债还掉。
不得不说,满满5000字长文,将满目疮痍的洋码头展现在大众面前,也成为了危急存亡关头自救的最后一招。
众所周知,洋码头自2009年成立至今,已经有12年头,是第一家靠C2C买手制起家的跨境电商,主打奢侈品包袋、化妆品、小众潮牌、服饰鞋履等品类。
作为一家老牌跨境电商平台,洋码头从一开始,创立了“买手商家制+自建物流基础设施”的海外场景式购物模式。
一直以来,洋码头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力,并通过买手直播真实的购物场景,让中国消费者足不出户,轻松、便捷地享受一站式全球血拼。
根据洋码头披露的数据,2014年销售额达到了6.6亿元,而巅峰时期平台拥有认证买手超过8万名。
但是,为了留住买手资源,洋码头用公司自身经营资金来确保买手订单资金得到及时结算和回款,却进一步恶化了其现金流状况。
近日,更有商家投诉“洋码头”拖欠货款,洋码头以平台资金被银行监管为理由,一直拖欠商家的资金。
面对现金流的困境,洋码头却一直寄希望于资本市场,在这些年,虽然获得了盛世投资、正善食品、新浪微博基金、招商资本、AB Capital、远镜创投、赛富投资基金、国际创投等投资机构的多轮融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洋码头的困局。
随着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涌入,洋码头月活数据的下滑,用户等待时间拉长,大量订单取消,流量流失,不断陷入恶性循环。
事实上,洋码头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
据了解,洋码头平台不仅和商家端存在退款问题、冻结商家资金、退店不退保证金等问题,还在消费端存在发货问题、网络欺诈、订单问题、商品质量、物流问题、退换货难、霸王条款等问题。
其实,洋码头买手制的运营模式,让洋码头很难在货源方面进行把控,即便是洋码头设置了“平台鉴别,假一赔三”的规则,但是也难以阻碍洋码头成为售假重灾区。
假货、次货充斥其中,消费者的质疑声一直未断,已经让洋码头失去了口碑,离谱的是,在被鉴定假货后,洋码头拒绝赔付,更是让之前的保证形同虚设。
根据“电诉宝”受理的跨境电商领域用户有效投诉显示(依据投诉量排行),洋码头排名第二位,最新评级为“不建议下单”。
显然,天天喊着打假的洋码头,在“打假售假”的风波里口碑占尽了下风,丝毫没有任何说服力。
疫情以来,曾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洋码头受到严重影响,已经是生存不易,如今进入经济寒冬后,更是处于生死攸关的关口。
虽然早在2018年,洋码头也曾抓住了直播的风口尝试自救,甚至还将目光转向线下市场,计划通过“自营 + 加盟”模式开设1000家线下门店,但洋码头明显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这次发布的公开信中,其创始人认为,电商直播就是未来,想通过网红带货、短视频、海外视频直播等新型引流组合,为洋码头带来流量增长和转化。
的确,直播作为电商平台的催化剂,是必备可少的一环。
但是,洋码头似乎忘了,要想立足行业,根本在于产品品质和用户口碑,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12年发展以来遗留的这些问题,才能形成健康良性的循环,获得长久的发展。
如果只是为了扭亏为盈,而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为,从长远来看,洋码头注定还是会走向失败。